close

 

  世界是平的 封面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費里曼所寫的書"世界是平的",已是2005年出版的舊作,

它是對科技與產業趨勢觀察的極重要著作,我最近有空拿來讀了讀,分享心得如下

(若已清楚書中重要論點,可直接跳到第五項心得):

 

1.發現過去十數年間有工作外移之趨勢,並整理出造成此趨勢的十項因素(推土機)

  (1)柏林圍牆倒塌--打破地理與人造國界之限制

  (2)網路傳輸協定與瀏覽器--將全球數千萬台各自獨立的電腦串連起來

  (3)工作流軟體--全球的電腦使用者都可使用相似軟體,如微軟的Office, XML...

  (4)開放資源碼(source code)--集合無數專家開發新程式,比單一公司要強大且快速

  (5)外包(outsourcing)--光纜普及後,凡是可傳輸的工作內容,都可移往低成本地區

  (6)岸外生產--於開發中國家,勞動力充足且薪資低, 吸引跨國公司設立生產據點

  (7)供應鏈(supply chain)--如Wal-Mart,建立自己的供應鏈並且往上納入各地製造商

  (8)內包(insourcing)--如UPS,提供自己的供應鏈甚至追蹤系統給其他公司,或當顧問

  (9)資訊搜尋--例如Google,提供全球使用者平等的且超大量的知識搜尋機會

  (10)輕科技類固醇--例如文字或圖片的數位化,隨處可上網取得資料的行動裝置

 

2.前述十項推土機出現後,經過下列互相匯流之過程,形成"抹平的世界"的樣貌

  (1)藉由電腦與網路之發展,打破地理距離上的限制,形成全球單一的競賽場

  (2)各公司為因應全球化的競爭,由垂直整合的生產銷售流程,轉為水平式的合作;

      即研發,製造,行銷,物流等供應鏈中的步驟,都向外尋找有技術或最低成本的夥伴

  (3)抹平的世界,表示開發中國家至少三十億人口也加入競爭,甚至搶入高階工作

 

3.因應的建議--個人

  (1)已開發國家的工作者,應努力往不易被取代的工作移動,例如增加自己的專業度,

      建立綿密的人際網路(無法被數位化),學習新的領域的知識(品牌,設計,行銷...)

  (2)開發中國家的工作者,除了先由勞力性的製造業切入,也應藉由普及的教育體系

      學習高階技術,以進入研發,設計等利潤較高的工作類別

 

4.因應的建議--企業

  (1)感受到剷平的力量時, 應挖掘自己的優勢,如無法數位化的創意設計

  (2)小公司要做大, 利用新科技(推土機匯流)去做和大公司同樣的事

  (3)大公司要做小, 利用網路等工具收集消費者意見, 配合設計客製化產品

  (4)企業間的合作, 複雜的產品需結合各家公司的特定專業(技術聯盟)

  (5)定期檢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利基),是否各家都有能力做而需外包,再另外發展

  (6)外包並非只為降低成本,而是為了取得更多的人才,並追求快速成長

  (7)利用外包提供低階工作給落後地區, 創造就業(類似社會企業…)

 

5.心得

  (1)以台灣來講,除了要開放市場與引進外資,更應該走向如已開發國家般的

      高階技術(尤其製造業),否則只比成本很容易被其他較落後的國家取代

  (2)台灣是屬於小市場的國家,既然內需市場很小,向外發展尤其是中國大陸,

      應該是最有機會的一條路,例如品牌,行銷,設計,財務等等

  (3)承上,我想不幸的是時機已略遲,中國大陸已在發展自有品牌,加上其廣大

      的市場可以實驗行銷,財務甚至物流系統等,現在反而要進攻台灣市場了

  (4)我認為台灣現在的機會,除了研發新的製造技術,推展知名品牌之外,可以

      思考有深度的服務業,像是超商,健康檢查,或是休閒娛樂業(電玩,卡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linf 的頭像
    cylinf

    志偉的逃兵日誌

    cylin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