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先問,為什麼?
作者: Simon Sinek
出版: 天下雜誌
本書提出幾個重要的問題,以協助找尋工作或人生目標,
藉由這些思考步驟,可進一步成為激勵人心的領導者,
搭配幾個成功的案例,說明其為何能保持成功,並能感召眾人。
其提出所謂黃金圈的基本思考模式(詳細說明如下所列),
打破傳統靠資訊收集與互相比較優缺點來做決策的方式;
建議依序先找出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或熱情之所在,
由此去想該如何找切入點以達到目標,用何產品/服務去實現!
1.為什麼(Why)
這是第一個要問的基本問題,是指信念或目標為何,
屬於抽象與直覺的思考,白話的說法就是感覺要對,
例如Apple的信念是挑戰現況,think different...
其無關產品、品質、規格、價格、促銷等操作手法,
(操作手法雖也有效果,但需高成本而無法長久)
所以不會受限於特定的商品類別,或特殊的功能;
若此理論是正確的,則三星目前稱霸的智慧型手機,
雖持續推出新奇的功能,但似乎說不出其基本信仰,
當別家也推出相似功能後,還是會陷入直接競爭中?
2.如何做(How)
對應到該項信念,我應該如何讓它發生,
例如西南航空的信念是服務佔85%的一般民眾,
其決定採便宜的票價與簡化的流程來達成;
而哈雷機車的信念是高品質,是特殊的生活方式,
其採下單後再手工打造的客製化方式,有其獨特的引擎聲,
並利用顧客間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建立緊密的社群!
3.做什麼(What)
這是實現信念的執行面,也是一般公司最常思考的範疇,
但若缺少信念為基礎,則各個公司之間就難有明顯差異,
不幸的是,大多公司都是講其產品有何功能,價格多少,
對消費者來講,買哪一家的產品不會有很高的忠誠度,
同類產品這次買A公司,下次可能就買B公司,
我認為筆電Asus,Acer,HP,Toshiba,Sony等都是這類!
最後,一個組織要如何實現這種黃金圈的理論呢?
作者認為最好執行長是屬於想為什麼的人,想未來的模樣,
他底下的高階主管是知道如何做的人,規劃產品,行銷,財務等,
至於公司大多數人,則是執行這些規畫的人(做什麼的人);
在台灣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產業裡,很難找到上述的組織型態,
因為沒有品牌,沒有面對終端客戶,所以不需要定義"為什麼",
或是有定義,可是是假的,像是提供高品質或最佳生產效率等,
這解釋了我們身在其中,常感到空虛,或不知為何而戰的原因!